吳震春-危機與堅持

危機與堅持

  終戰後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的發展所面臨的困境,除了上述的機器設備、建築老舊,以及其他諸如麻醉技術、輸血問題等等之外,醫師薪水不高,留不住人才,或是醫師因此除了醫院的工作之外,另行兼差或在家開業等等,也是造成一個醫院無法發展的因素。吳震春回憶當時的情況:
那時候在馬偕,那一陣子醫生的薪水跟公務人員一樣,我的護士錢領比我多……,哪裡的醫生都一樣,照公務員,我記得我生第一個女兒的時候,餵羊奶粉,我的月俸(才)買三磅到四磅的羊奶粉,羊奶粉又每年一直漲價。25
在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照顧得好的情形下,很多醫生因此有了兼差的舉動,或是白天在醫院看病,晚上又自己開業,不可避免的患者就會跑到醫生家裡。如此一來醫院的患者自然就少,缺少經費收入,也就無力改善醫療設備,產生惡性循環,無法有好的發展,「都一樣,那個時候,醫生不照規矩,政府也不照規矩,都沒辦法,馬偕醫院也是一樣。」

  在這樣的情形下,馬偕紀念醫院的經營發生的極大的問題。吳震春醫師從1948年進到馬偕,可以說與馬偕紀念醫院這段最艱苦的日子共同成長,從婦產科只有他一位醫師的艱鉅,到漸漸帶領出住院醫師以及其他新進醫師加入,並且樹立馬偕婦產科的名聲與口碑。工作忙碌不說,過程中也經歷過領不到薪水的日子,但是吳主任依然堅守崗位,時時追求手術的精進以及開始注重研究:
臨床跟研究都同時並進,那時候說要很特別的研究也沒有啦,也沒經費也沒設備,也沒人來配合嘛,對不對,但是他在很困難的中間多多少少有在重視研究,他自己個人多少重視一些事情啦,所以這(樣)慢慢的奠基,病人當然就慢慢增加,病人增加很重要。27
除了精進自己的臨床技巧之外,也進行一些研究。前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醫師(1967年在馬偕當實習醫師)也記得當初自己在馬偕婦產科實習的三個月期間,目睹吳震春主任如何帶領婦產科的發展,「這科相當的忙碌,每月的生產是兩百多個babies,最難得的是我看到在忙碌生活中,吳主任至少年年有兩篇以上papers發表在醫學雜誌上。」 28 相當難得。

  吳震春主任進行的研究當中,其中之一是1960年代大力推行X光骨盆測量(X-ray pelvimetry)。過去骨盤測量或是矯正都是用英國的規格與標準來做,吳震春開始測量台灣人正常的骨盆的型態和長度,吳震春共發表了三篇相關論文,一開始曾與張添榮醫師發表相關的研究報告。當時對有骨盆狹窄嫌疑或產程不順的孕婦,建議拍三張骨盆測量的X光照片,如果經過計算之後,骨盆入口、中間、出口的各腔面有明顯的狹窄,就會進行剖腹產。這方面的研究過去對婦女生產有一定的幫助,不必等到最後較危急的時候再送開刀房。不過在今日許多婦女不想忍受生產的疼痛,再加上一些挑時辰的生產,剖腹產率高達三分之一,已經是平常的手術了,與過去非必要不會進行的情況(約5%),相差甚遠。

  此外,吳震春主任1965年開始嘗試進行腹膜外剖腹產,並加以改良,這是經由腹膜外切開子宮頸部來取出嬰兒的手術方法,比起一般剖腹產少縫兩次腹膜,不只減少手術時間,更降低腹內感染的危險,國外行之有年,但國內卻尚未有人提出報告。吳主任明確的指出這項手術的好處:
腹膜外所以是外(面的)傷(口),外(面的)傷(口)就是說沒有進去腹腔裡面。腹膜外剖腹產,這個方法很好,要不然腸子都要(用)紗布擠壓擠到上面,有時候忘記拿出來,引起腹膜炎。你如果腹膜沒有打開這是外(面的)傷(口),所以很好處理。
而之所以開始這樣的手術,也是從經驗中得到的靈感:
做很多剖腹產,就想說越下面越安全。因為現在抗生素發達,也不太會發炎,但是腹膜外減少動到腸子,腹膜拉上去,開一開再縫一縫,腹膜再放下來,所以變成很簡單,又比較安全,又快,少縫好幾下。
累積了足夠的經驗之後,吳震春主任於1971年10月底在雅加達第五屆亞太婦產科醫學學會上正式發表,受到熱烈的迴響。不過由於手術需用手將膀胱剝離推到一側,一般醫師不敢輕易嘗試,所以很可惜在馬偕婦產科或是台灣的婦產科界都未能形成風氣。29 然而吳主任努力嘗試的用心,在在令人佩服。